创问·原创理论(理论篇)
一、成长理论:纯净教练
《与教练对话》——打开认知-突破认知的边界

每个人的“认知”都受到自我“无意识”的保护,说服、告 知,甚至是强迫,都没办法改变他人的“认知”。“认知”的改 变,必须经由自我“有意识”的“发现和觉察”,一旦有了新的 “发现和觉察”,“认知”也就自动发生变化。如果想跨越固有 “认知”的边界,我们就必须做到“有意识”,只有“有意识” 才能摆脱“已知”的束缚,开启对于“未知”的探索。

我们的“认知”属于“无意识”的部分。看见“认知”对自 我的影响,就是把““无意识”意识化。

《与自我对话》——打开感知-突破感知的边界

大脑的工作步骤:感知一联想一评估一决定,感知左右看我 们最终的决定。我们感知救练客户信息的合理性,还是其真 正想要探索的是什么?不同的感知带来不同的回应,导致 不同的教练成果。

大脑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,大脑会记 录我们的所有经历,存储为经验,然后这些经验又进一步指导我 们做决策。

因此,感知到什么就变得无比重要。

我们只能基于自己的感知去评估,因此会被自己所感知到的 屏蔽,这是我们最大的局限。人的感知能力先天不足,这里主 要指感知的“集注、排斥”功能。

信念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,在不同的环境中,信念会起到不 问的作用,我们把能够赋能行动的叫做支持性信念,把束缚我们 的叫做局限性信念。

信念是一种精神现象,是认知、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,表 现为坚定地相信并身体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,为实现 梦想或目标达成提供强天的动力,信念坚定,则会排除万难。

信念能够带来强大且持久的动力,只要信念在,能量就会一直 持续,信念是面对未知与不确定性的能量之源。

《与未来对话》——打开觉知-突破觉知的边界

逼真的想象=潜意识中的现实=现实

未来是一张空白的画布,复制还是创造出全新的面面,这完 全取决于你自己。你可以继续之前的方式,日复一日地重复,你 也可以唤醒自我的潜力,展开完全不同的创造。已知的部分不 是潜力,潜力永远存在于未知的地方,以一种未知的方式。因 为从来没有尝试过,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 “不安全感” 。如果 我们过往的思维模式对“错误”和“不确定性”充满恐惧,就会 阻拦我们去做新的尝试,封闭我们的潜能和潜力,因有的模式掌 控一切,改变不会发生。

多数人都只是在重复着已知的现实,无论是思考还是言行都只是在不断重复地强化现实,直至自我的优势最终成为困住自我的陷阱。那些不断重复出现的问题,也会令人丧失信心,产生焦虑。你也许会有些厌倦,抱怨生活与工作失去了新意,偶尔会有些自责与懊恼,即使你心里有自我渴望的未来的样子,可是你就 是“不敢”,你需要唤醒自我的勇气。

然而,未来是未知、模糊和不确定的。我们所预见的未来都只是可能性,未来也是测不准的,这就需要进行清晰,探素出来那些未来可能的变化以及实现的可能性,一旦看到了可能性,人们的激情就会被激活,这会提供直面未知所需要的勇气。

未来从来没有真正到来,未来只会出现在充满热情的想象和对话里。

一旦未来的图像清晰,人们就会充满热情和动力。

二、赋能型反馈理论
居高临下 
我给你能量
 
 
3~4岁前
赞美 表扬 鼓励
语言 思维 
行为的价值
 
 
6~7岁前
I See You
看到 能力 
价值 资源 
资格 梦想
 
 
14~16岁前
认可肯定
你是最重要的 
我和你在一起 
成为你自己
 
 
关注 陪伴 支持
反馈有四个层级:
第一层级是表扬、赞美和鼓励(评价)。 
当我们听到对方的信息或看到对方的表现时,我们给到对方表 
扬、赞美和鼓励,这是第一层级的赋能。这是我们去肯定对 
方,而不是对方肯定他自己。
第二层级是认可、肯定(事实,语言和行为)。 
当我们听到和看到对方的语言和行为是有价值的,可以告诉对 
方。比如“你这样说,我觉得很温暖。”因为人都喜欢做有价 
值的、被认可的事情。这种反馈非常容易支持对方去建立一种 
积极的、被认可的行为和习惯。
第三层级是“我看见了你”(能力、价值、资源、资格、梦想)。 
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赋能,是关于人的内在,看见内在就是在 
唤醒,你能从多深的层面上看见,对方就能从多深的层面上醍 
来。
第四层级是全然的关注、陪伴和支持。 
这是教练在做的反馈。我们把所有的关注力投注给对方,让对 
方感受到重要。我们在这里陪伴他/她,让对方感受到安全。我 
们支持对方做他自己,让对方感受到被允许。这是最高层级的 
赋能。
 
三、场域理论:对话生成场域,场域生成一切
场域环境=环境+情景&情景=对话的方式+内容
四、纯净教练人本理论
每一个人都是有能力的, 
每一个人都是有资格的, 
每一个人都是有资源的, 
每一个人都是有梦想的, 
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, 
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, 
每一个人都有资格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。
五、教练学习理论:信-解-行-知
信: 
信来自体验,信是一切创造力的源头; 
解: 
详细解构,了解教练的工作方式以及八项核心能力; 
行: 
去到实际的对话场景中应用,这是成为教练的必经之路; 
知: 
来自亲身经历。新知,包括:重新认识自己、环境、问题、关系、挑 
战、资源、可能性等。
六、共修与共创理论
未来学习的特征:去中心化,自主学习,共修共创,专注自我成长。
“旧”

学习模式

老师为中心

把成功者作为标杆

被动学习

被告知

以掌握知

能力为目标

向外探索

“新”

学习模式

所有人都是中心

把他人视作镜子

主动学习

自主探索

以人的成长为目标

 s

向内探索

1、共修
共同修炼,运用聆听、反馈、发问和联结的能力,创造富有温 
度和能量的场域氛围,向内探索,以支持人的成长为最终目标。
共修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,令一切越来越清晰简单,帮助共修 
者越来越接近最真实美好的自己。
在共修的场域中,人们通过运用聆听、反馈、发问和联结的能 
力,进而更快掌握这些能力,这也会令共修的过程越来越深入。
共修7原则
1、彼此关注、陪伴与支持; 
2、慢下来、不打断、不评判、不解释; 
3、一起打磨聆听、反馈、发问和联结的能力; 
4、反观自我: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镜子; 
5、赋能:微笑、肯定,始终保持积极的关注力; 
6、接纳:过程中一切的发生都是正确的发生,都是礼物; 
7、允许:如果没做到以上原则,也保持允许;
共修流程
第一步:CHECK IN
·我此刻的状态?我此刻内心的需求和渴望?
· 如果有需要支持的话题,就请阐述自己的话题以及为什么这 
个话题很重要。
· 用纸和笔记录下自己CHECK IN的内容。
· 同时也邀请大家记下特别打动自己或特别令自己好奇的分享。
第二步:反馈和发问(反馈和发问)
·一次只能给到一个人;
·尽量用开放式问题;
·反馈可以是我听到你说……,也可以是从你说的里面我看到 
……
第三步:反观自我
·对自我的反思与看见
第四步:收获
·有什么收获?
·自己的话题得到了哪些清晰?接下来具体会做什么?
第五步:总结(CHECK OUT) 关于聆听、反馈、发问、联结的学习
·关于聆听、反馈、发问、联结的学习
(注:每一次共修7~12人比较合适,时长为2小时。可以有固定的共修主题,也可以采用无主 
题方式)
2、共创
共同创造,指向未来的更大的图像和可能性,运用聆听、反馈、
发问和联结的能力,搜集更多的视角,彼此扩展,打开思维,以=全新
的思考和创造为目标。
共创是一个做加法的过程,集体帮助集体看到之前没有看到的部分, 
能够在更加全局和系统的层面上观察和思考,从而发现全新的路, 
实现集体的突破。
共创7原则
1、彼此关注、陪伴与支持; 
2、慢下来、不打断、不评判、不解释; 
3、保留和肯定所有观点; 
4、从更大的图像中看到全新的思考纬度。 
5、赋能:微笑、肯定,始终保持积极的关注力; 
6、接纳:过程中一切的发生都是正确的发生,都是礼物; 
7、允许:如果没做到以上原则,也保持允许;
共创流程
第一步:CHECK IN
·我们本次共创的主题是什么?目标是什么?共创伙伴轮流分 
享自己感受到的这个主题和目标的价值,自己此刻的状态和准备 
度。
第二步:开放视角
·每个人看到的关于这个主题的现状,把所有的视角都纪录下 
来。
第三步:集体反观,
·从所有的关于现状的描述中看到什么?
·有什么新的发现?(纪录每个人的观点,集体看见)
第四步:突破现状的可能性(路径)有哪些?
·(每一条都写下来)
第五步:集体反观
·从这些可能性(路径)中有什么发现或反思?
第六步:原型
·每个人都自主选择一个自己渴望尝试的可能性,相同的可以 
组成小组,制定行动计划,并分享,接受其他伙伴问题的检阅。
第七步:CHECK OUT-收获
(注:每一次共创5-12人比较合适,时长为2-3小时。共创需要固定的主题和目标。
共修
人 
无主题、有主题 
互相看见与支持 
做减法 
支持每个人从内在发生改变 
向内探索 
实现个人或集体的改变
共创
事 
有主题 
扩展思维 
做加法 
超越每个人自我思维的边界 
向外、未来探索 
实现全新的创造
创问.原创理论(模型篇)
 
rx.png
二、教练最小化模型:
x.png
三、耳-目-心聆听模型
耳朵: 
听案主的“观点”,比如案主提到“我觉得,我认为……”,观 
点中包含了很多信念。 
眼睛: 
看到案主的“面部表情”和“肢体动作”等,比如可以反馈“我 
看到你眼睛里有泪光,……。” 
心: 
反馈听到的案主的“渴望”和“需求”,比如“我听到你有被认 
可的需求”;也可以反馈自己听后的感受,比如“我特激动,当 
我听到你 ……“。
四、自我对话模型:
自我形象
jt.png
自我强化 
的循环
jt.png
自我对话
jt.png
外在表现
五、四无模型:无我方能利他
zh.png

三器

四无

打开三器

成果

无知

认知打开

突破认知的边界

无欲

感知打开

突破感知的边界

无惧

觉知打开

突破信念的边界

无为

知行合一

持续进化

(1)无知:放下已知,走出“我知道”的陷阱,对客户的一切保 
持“孩童”般的好奇,教练没有了自己的“知”,才能听见客户的 
“知”。
(2)无欲:放下自我内心的“我想要”的想法,回归到成就客 
户“想要的”的初心,教练没有自我的“欲”,才能感知到客户 
的“欲”;
(3)无惧:所有的对话都充满了变化与无限可能,教练需要放下 
“成、败”的念头,把自我全然交给当下。教练放下自我的 
“惧”念头,才能支持客户在探索自我的旅程中更加富有冒险精神;
(4)无为:为无为之为,顺势而为,一切都顺应“道”,自然 
而然地发生。
六、STEP模型
第一种对话:Self(自我)
围绕着自我的对话,对话双方根本听不见对方的表达,只 
是停留在自我中心,双方自我的想法与看法占据了一切,这样 
的对话可能发生在双方没有任何交集,只是为了客套而进行的 
交流,隔阂与成见比较深的人之间也很容易在这个层面上交流 
,必须引发我们重视的是:这种对话只是空谈,彼此思维上的 
封闭使对话除了消磨时间,没有任何的意义。
观点层面的不接纳,会带来事实的争论,一旦观点不同那 
么人们要么自动封闭交流。道不同不相与谋;三观不同;话不 
投机半句多,都是形容这个状况。
第一种对话:Self(自我)
围绕若事实的对话,没有两个人会看到同样的事实,因此 
一旦对话开始围绕事实展开,基于事实的争论往往都是因为在 
观点上的互相不接纳,只要观点上存在分歧,争论的对话模式 
就被开启,带来的也只能是割裂与伤害。争论的结果往往只能 
是两类人获胜,一类是官大的,另一类是声大的。所以,争论 
得到的结论和真正的事实根本没有丝毫关系,只是对话双方力 
量的较量。
第三种对话:Emotion(情感)
一个人的情绪或感受都是源自于过往的经历,情绪和感受 
会因为某一种场景的再现而被唤醒,一个陷落在某一种情绪或 
感受中的人,其实就是被过往的某种经历所困,能够清晰地认 
知自己的情绪或感受的源头,就会停止自我破坏与伤害。
觉察是指基于当下的感知,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就是觉 
察,感受也会困扰到一个人,而一旦人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感 
受时,就会从感受中学习,并且能够轻易从感受中走出来,同 
样当我们能够帮助他人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时,他人的状态也就 
开始发生变化,因为当一个人看到困扰自己的是什么时,困扰 
也就会自动解除。
情感的背后是渴望与需求,语言只是一个人表达自己渴望 
与需求的载体,除非人们语言背后的渴望和需求被听到,否则 
真正的理解不会产生,交流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,没 
有被理解会带来失望,更严重些会造成伤害。
只有一方完全的放下自己的观点、视角,进入到对方谈论 
的场景,全然的接纳与聆听才能感知到对方的情感以及情感背 
后的渴望与需求。
第四种对话:Purpose(意图)
我们把第四种对话定义为“生成式对话”,这样的对话能 
够开启未知的可能性,富有创造力,超越原有的认知。 
这种对话是建立在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上自动生成的成果,对话 
面对未来和未知,流动而富有能量。
lj.png
七、4C团队教练模型
zhy.png